火箭烟花的筒体与稳定杆的胶带捆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478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火箭烟花的筒体与稳定杆的胶带捆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花生产机械,尤其是一种将火箭烟花的筒体与稳定杆用胶带进行捆绑连接的自动化装置。



背景技术:

火箭烟花属于升空类烟花产品,燃放时主体定向升空,为了稳定升空方向,产品安装有稳定杆(stability stick),也有称之为导向杆、定向杆的。如图1所示,稳定杆10的首端固接于装载烟火药的筒体11的尾部,筒体11的尾部端口内装置护引套12。火箭烟花的筒体11和稳定杆10通过涂抹胶水的纸张13的缠绕捆绑而连接。

现有技术中,上述连接工作都是人工手动完成,加工效率低下,并且筒体11与稳定杆10连接的平直度差、易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火箭烟花的筒体与稳定杆用胶带进行捆绑连接的自动化装置,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火箭烟花的筒体与稳定杆的胶带捆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相向对应设置的筒体输送机构和稳定杆输送机构,筒体输送机构和稳定杆输送机构之间设置胶带缠绕机构:

所述胶带缠绕机构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所述胶带缠绕机构还包括设有自转转轴的胶带卷,胶带卷绕自转转轴进行转动开卷,所述自转转轴连接驱动件绕所述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进行公转;

筒体输送机构分别向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送入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稳定杆输送机构分别向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送入第一稳定杆和第二稳定杆,第一稳定杆首端与第一筒体尾部在第一结合工位并列靠拢,第二稳定杆首端与第二筒体尾部在第二结合工位并列靠拢;

所述胶带缠绕机构还包括对应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之间的位置设置的上切刀件和下切刀件,上切刀件由上至下运动切断胶带;下切刀件由下至上运动切断胶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所述筒体输送机构和稳定杆输送机构分别向第一结合工位送入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第一稳定杆首端与第一筒体尾部在第一结合工位并列靠拢;手动将胶带卷的自由端粘合在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的结合部。此时设备的运行状态定义为初始状态。

然后,在所述驱动件的作用下,装置在自转转轴上的胶带卷绕所述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进行公转,公转过程中,自由端被固定的胶带卷绕自转转轴进行转动开卷,由于此时第二结合工位没有筒体和稳定杆,故而胶带缠绕在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的结合部,对其进行捆绑连接。

然后,所述筒体输送机构和稳定杆输送机构分别向第二结合工位送入第二筒体和第二稳定杆,第二稳定杆首端与第二筒体尾部在第二结合工位并列靠拢;

然后,胶带卷继续公转一定角度,当胶带粘附在第二筒体和第二稳定杆的结合部时,上切刀件动作由上至下运动切断胶带。

此时,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已完成捆绑,即可送出第一结合工位,由于两者已经捆绑连接为一体,故而该送出工作可以由筒体输送机构或稳定杆输送机构结合复位动作完成。

同时,切断后的胶带的自由端已转移到第二筒体和第二稳定杆的结合部,胶带卷继续公转,由于此时第一结合工位没有筒体和稳定杆,故而胶带随公转缠绕在第二筒体和第二稳定杆的结合部,对其进行捆绑连接。

然后,所述筒体输送机构和稳定杆输送机构再次向第一结合工位送入新的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

然后,胶带卷继续公转一定角度,当胶带粘附在新的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的结合部时,下切刀件动作由下至上运动切断胶带。

此时,第二筒体和第二稳定杆已完成捆绑,即可送出第二结合工位。设备运行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不同之处在于胶带自由端的固定已自动完成,无需像开机时那样手动固定胶带自由端),设备继续下一个同样的流程,并依此循环工作。

为了高效准确可靠地实现筒体和稳定杆的输送,协调上述胶带捆扎连接工作。优选地,所述筒体输送机构包括装载筒体的下筒斗,下筒斗的下方设置接筒件,接筒件上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接筒槽和第二接筒槽;下筒斗相对于接筒件往复运动在下述A\B状态间切换:A状态下,第一接筒槽对应承接下筒斗的出料口,B状态下,第二接筒槽对应承接下筒斗的出料口;第一接筒槽所承接的筒体称之为第一筒体,第二接筒槽所承接的筒体称之为第二筒体;所述筒体输送机构还包括对应接筒件设置的推筒件,推筒件直线往复运动推动第一筒体或第二筒体向胶带缠绕机构运动;

所述稳定杆输送机构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送杆驱动件和第二送杆驱动件,第一送杆驱动件对应第一接筒槽设置,第二送杆驱动件对应第二接筒槽设置;第一送杆驱动件承载第一稳定杆并直线往复运动:带动第一稳定杆向胶带缠绕机构运动,复位时带动已连接的第一稳定杆和第一筒体整体返回;第二送杆驱动件承载第二稳定杆并直线往复运动:带动第二稳定杆向胶带缠绕机构运动,复位时带动已连接的第二稳定杆和第二筒体整体返回。

优选地,所述稳定杆输送机构还包括拿取稳定杆的机械手组件。向所述第一送杆驱动件和第二送杆驱动件输送稳定杆,并送走已连接的稳定杆及筒体。进一步地,所述机械手组件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杆体夹取手;支撑定位所述稳定杆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依序并列设置,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分别装置在所述第一送杆驱动件和第二送杆驱动件上并随之运动,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顺序固定装置在机架上,位于第二支架的一侧;机械手组件沿稳定杆的杆体径向直线往复运动。工作中,第三支架、第四支架上支承备用的稳定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支承用于捆绑连接的稳定杆。两个杆体夹取手首先处于分别对应第一支架和第三支架的位置,在第一支架上的稳定杆完成捆绑连接并复位后,两个杆体夹取手下行同时分别夹取第三支架的备用稳定杆(定义为X杆)和第一支架上完成捆绑连接的稳定杆(定义为Y杆),然后两个杆体夹取手上行复位并向第一支架的一侧移动,移动到位后,将X杆释放于第一支架上以实现补充,将Y杆释放于成品回收机构内。然后对第二支架、第四支架进行同样的操作。并依此循环工作。实现多工序并行的协调配合,高效准确完成工作。

改进地,所述第一送杆驱动件和第二送杆驱动件上设有稳定杆夹持定位组件。在稳定杆运动和捆绑过程中对其进行夹持固定,然后在其完成捆绑连接并复位后放松夹持,以便于机械手将其送走。避免杆体误动导致加工失败。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筒槽和第二接筒槽上设有筒体夹持定位组件。在筒体尾部到达第二结合工位后对筒体首部进行夹持固定,然后在其完成捆绑连接后放松夹持,以便于第一送杆驱动件和第二送杆驱动件复位时将筒体带走。避免筒体误动导致加工失败。

优选地,所述胶带缠绕机构还包括护引套夹持定位组件。在筒体尾部到达结合工位后对筒体尾部的护引套进行夹持固定,然后在筒体完成捆绑连接后放松夹持,以便于第一送杆驱动件和第二送杆驱动件复位时将筒体带走。避免筒体误动导致加工失败。

优选地,所述胶带缠绕机构还包括稳定杆压紧组件。在稳定杆被送入结合工位后动作,使得稳定杆与筒体贴合以进行胶带缠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自动完成火箭烟花的筒体与稳定杆的胶带捆绑连接工作,筒体与稳定杆连接平直牢固,设备配合协调、工作可靠高效准确,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有效保证加工质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火箭烟花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胶带捆绑装置的设备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胶带缠绕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筒体输送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接筒件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接筒件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稳定杆输送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切刀件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2-6,反映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结构,所述火箭烟花的筒体与稳定杆的胶带捆绑装置包括相向对应设置的筒体输送机构3和稳定杆输送机构1,筒体输送机构3和稳定杆输送机构1之间设置胶带缠绕机构2:

所述胶带缠绕机构2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所述胶带缠绕机构还包括设有自转转轴206的胶带卷201,胶带卷201绕自转转轴206进行转动开卷,所述自转转轴206连接驱动件绕所述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进行公转。所述驱动件包括胶带缠绕齿轮202和驱动齿轮205。

筒体输送机构3分别向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送入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稳定杆输送机构1分别向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送入第一稳定杆和第二稳定杆,第一稳定杆首端与第一筒体尾部在第一结合工位并列靠拢,第二稳定杆首端与第二筒体尾部在第二结合工位并列靠拢。

所述胶带缠绕机构2还包括两套护引套夹持定位组件,每套组件由汽缸带动的护引套机械夹204组成。在筒体11尾部到达第二结合工位后对筒体尾部的护引套12进行夹持固定,然后在筒体完成捆绑连接后放松夹持,以便于第一送杆驱动件和第二送杆驱动件复位时将筒体带走。避免筒体误动导致加工失败。

所述胶带缠绕机构2还包括稳定杆压紧组件,该组件为压紧汽缸203。在稳定杆被送入结合工位后动作,使得稳定杆与筒体贴合以进行胶带缠绕。

所述胶带缠绕机构还包括对应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之间的位置设置的上切刀件207和下切刀件208,上切刀件207由气缸带动由上至下运动切断胶带后复位;下切刀件208由气缸带动由下至上运动切断胶带。

所述筒体输送机构3包括装载筒体的下筒斗301,下筒斗301的下方设置接筒件304,接筒件304上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接筒槽3041和第二接筒槽3042;下筒斗301相对于接筒件304往复运动,本例中,下筒斗301的底部设置汽缸306驱动的换位件302,换位件302带动出料口307往复运动在下述A\B状态间切换:A状态下,第一接筒槽3041对应承接下筒斗的出料口307,B状态下,第二接筒槽3042对应承接下筒斗的出料口307;第一接筒槽3041所承接的筒体称之为第一筒体,第二接筒槽3042所承接的筒体称之为第二筒体;所述筒体输送机构3还包括对应接筒件304设置的推筒件308,推筒件308在直线滑台303的带动下往复运动推动第一筒体或第二筒体向胶带缠绕机构2运动。

所述第一接筒槽3041和第二接筒槽3042上分别设有筒体夹持定位组件,每个组件由汽缸305和夹持件3051组成。在筒体尾部到达第一、第二结合工位后对筒体首部进行夹持固定,然后在其完成捆绑连接后放松夹持,以便于第一送杆驱动件和第二送杆驱动件复位时将筒体带走。避免筒体误动导致加工失败。

所述稳定杆输送机构1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送杆驱动件103和第二送杆驱动件104,本例中两驱动件都采用直线滑台。第一送杆驱动件103对应第一接筒槽3041设置,第二送杆驱动件104对应第二接筒槽3042设置。第一送杆驱动件103承载第一稳定杆并直线往复运动:带动第一稳定杆向胶带缠绕机构2运动,复位时带动已连接的第一稳定杆和第一筒体整体返回;第二送杆驱动件承载第二稳定杆并直线往复运动:带动第二稳定杆向胶带缠绕机构运动,复位时带动已连接的第二稳定杆和第二筒体整体返回。

所述稳定杆输送机构1还包括拿取稳定杆的机械手组件101。向所述第一送杆驱动件103和第二送杆驱动件104输送稳定杆,并送走已连接的稳定杆及筒体。所述机械手组件101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杆体夹取手1011。支撑定位所述稳定杆的第一支架1021、第二支架1022、第三支架1023和第四支架1024依序并列设置,第一支架1021、第二支架1022分别装置在所述第一送杆驱动件103和第二送杆驱动件104上并随之运动,第三支架1023和第四支架1024顺序固定装置在机架(机架图7中未显示)上,位于第二支架1022的一侧;机械手组件101沿稳定杆的杆体径向直线往复运动。工作中,第三支架1023和第四支架1024上支承备用的稳定杆,第一支架1021、第二支架1022上支承用于捆绑连接的稳定杆。两个杆体夹取手1011首先处于分别对应第一支架1021和第三支架1023的位置,在第一支架1021上的稳定杆完成捆绑连接并复位后,两个杆体夹取手1011下行同时分别夹取第三支架1023的备用稳定杆(定义为X杆)和第一支架1021上完成捆绑连接的稳定杆(定义为Y杆),然后两个杆体夹取手1011上行复位并向第一支架1021的一侧移动,移动到位后,将X杆释放于第一支架上1021以实现补充,将Y杆释放于成品回收机构(图中未画出)内。然后两个杆体夹取手1011对第二支架1022、第四支架1024进行同样的操作。并依此循环工作。实现多工序并行的协调配合,高效准确完成工作。

所述第一送杆驱动件103和第二送杆驱动件104上设有稳定杆夹持定位组件105。在稳定杆运动和捆绑过程中对其进行夹持固定,然后在其完成捆绑连接并复位后放松夹持,以便于机械手组件101将其送走。避免杆体误动导致加工失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首先,所述筒体输送机构3和稳定杆输送机构1分别向第一结合工位送入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汽缸306驱动下筒斗301的底部的换位件302,换位件302带动出料口307往复运动切换到A状态下,第一接筒槽3041对应承接下筒斗的出料口307落下的第一筒体,推筒件308在直线滑台303的带动下往复运动推动第一筒体向胶带缠绕机构2运动;第一送杆驱动件103承载第一稳定杆并直线往复运动,带动第一稳定杆向胶带缠绕机构2运动;第一稳定杆首端与第一筒体尾部在第一结合工位并列靠拢;手动将胶带卷的自由端粘合在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的结合部。此时设备的运行状态定义为初始状态。

然后,在胶带缠绕齿轮202的作用下,胶带卷201绕所述第一结合工位和第二结合工位进行公转,公转过程中,自由端被固定的胶带卷201绕自转转轴206进行转动开卷,由于此时第二结合工位没有筒体和稳定杆,故而胶带缠绕在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的结合部,对其进行捆绑连接。该过程中胶带卷至少要公转大半圈,当然,转动一圈、两圈或更多都可以。

然后,所述筒体输送机构3和稳定杆输送机构1分别向第二结合工位送入第二筒体和第二稳定杆:换位件302带动出料口307往复运动切换到B状态下,第二接筒槽3042对应承接下筒斗的出料口307落下的第二筒体,推筒件308在直线滑台303的带动下往复运动推动第二筒体向胶带缠绕机构2运动;第二送杆驱动件104承载第二稳定杆并直线往复运动,带动第二稳定杆向胶带缠绕机构2运动;第二稳定杆首端与第二筒体尾部在第二结合工位并列靠拢。

然后,胶带卷201继续公转一定角度,当胶带粘附在第二筒体和第二稳定杆的结合部时,上切刀件207动作由上至下运动切断胶带。

此时,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已完成捆绑,由第一送杆驱动件103复位时带动已连接的第一稳定杆和第一筒体整体返回

同时,切断后的胶带的自由端已转移到第二筒体和第二稳定杆的结合部,胶带卷201继续公转,由于此时第一结合工位没有筒体和稳定杆,故而胶带随公转缠绕在第二筒体和第二稳定杆的结合部,对其进行捆绑连接。该过程中胶带卷201至少要公转大半圈,当然,转动一圈、两圈或更多都可以。

然后,所述筒体输送机构3和稳定杆输送机构1再次向第一结合工位送入新的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

然后,胶带卷201继续公转一定角度,当胶带粘附在新的第一筒体和第一稳定杆的结合部时,下切刀件208动作由下至上运动切断胶带。

此时,第二筒体和第二稳定杆已完成捆绑,即可送出第二结合工位。设备运行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不同之处在于胶带自由端的固定已自动完成,无需像开机时那样手动固定胶带自由端),设备继续下一个同样的流程,并依此循环工作。

上述的实现方式仅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任何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技术领域具有公知的多种替代或者变形,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意义的前提下,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