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平器设备及板材的矫正方法_3

文档序号:8500452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10时,上盒30a及下盒30b由适当的定位用的构件定位。
[006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辊盒30中,也与第一辊盒20同样,在上辊框架31的上部安装夹紧工作缸座,在下辊框架35安装对第二辊盒30进行拆装时的移动用的车轮。
[0061]如图8所示,第二辊单元30包含动力传递机构39,该动力传递机构39具有与上中间辊33及下中间辊37的轴连接的万向接头39a、及与万向接头39a连接的小齿轮嵌套39b。第二辊盒30也与第一辊盒20同样,将上辊框架31及下辊框架35以从校平器主体10的外壳11突出的方式装配,在从该外壳11突出的部分收容动力传递机构39。动力传递机构39的小齿轮嵌套39b相对于驱动机构1a的万向接头53能够拆装。因此,在第二辊盒30装配于校平器主体10时,来自驱动机构1a的电动机52的驱动力经由万向接头53以及动力传递机构39的小齿轮嵌套39b及万向接头39a而向上中间辊33及下中间辊37传递。而且,在拆下第二辊盒30时,按照动力传递机构39拆下。
[0062]在适用于张力校平器的第二辊盒30中,整平辊32、36多为小径,在整平辊32、36难以安装万向接头的情况多。这种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二辊盒30中,对中间辊33、37进行驱动的情况有效。而且,通常在与辊式校平器相比而矫正薄的板的张力校平器中,能够提高板的传送速度,在张力校平器构成时提高板的传送速度的情况在加工效率上也优选。因此,动力传递机构39的减速比优选小于动力传递机构29的减速比。
[0063]如上所述,例示70mm作为辊式校平器用的第一辊盒20的整平辊22、26的直径,并例示30mm作为张力校平器用的第二辊盒30的整平辊32、36的直径,但是上述的直径的比率存在优选的范围。具体而言,设整平辊22、26的直径为D&、整平辊32、36的直径为Dtl时,优选满足 0.3Del<Dtl<0.6DELo
[0064]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10所示,第一辊盒20及第二辊盒30也可以不设置中间辊而在整平辊22、26及整平辊32、36的背面直接设置支承辊24、28及整平辊34、38。
[0065]接着,说明张紧棍单元40a、40b的详情。
[0066]图11、12是表示张紧辊单元40a、40b的概略结构图,图11示出未利用张紧辊向板材I施加张力的状态,图7示出利用张紧辊向板材I施加张力的状态。如它们所示,张紧辊单元40a、40b都具有3个张紧辊41、42、43,中央的张紧辊42能够上下移动。如图11所示,从张紧辊42处于上升位置而未向板材I施加张力的状态起,如图12所示,使张紧辊42下降到下降位置,由此板材I成为卷挂于张紧辊41、42、43的状态,向板材I施加张力。张紧辊41、43固定地设置在板材I的搬运路径之下,在张紧辊42处于上升位置时作为传送辊发挥功能。
[0067]在张紧辊41、43的上方分别设有按压板材I的压辊44、45,通过张紧辊41和压辊44构成夹紧辊46,通过张紧辊43和压辊45构成夹紧辊47。压辊44、45具有液压伺服机构,通过该液压伺服机构能够控制板材I的按压力。
[0068]在校平器主体10上装配第一辊盒20而构成辊式校平器时,使张紧辊单元40a、40b的正中的张紧辊42位于上升位置,不向板材I施加张力地进行板材I的矫正。此时,可以采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这两个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仅基于整平辊22、26导致的弯曲来进行板材I的矫正,所述第二模式使出侧的张紧辊单元40b的夹紧辊46、47(压辊44、45)工作而向板材I附加拉拔力(按压力)。
[0069]另一方面,在校平器主体10上装配第二辊盒30而构成张力校平器时,一边通过使张紧辊单元40a、40b的中央的张紧辊42位于下降位置而向板材I施加张力,一边施加基于整平辊32、36的弯曲而对板材I进行矫正。此时,使压辊44、45下降而使夹紧辊46、47发挥功能来向板材I施加按压力,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向板材I施加的张力。压辊44、45通过液压伺服机构,以不施加必要以上的力的方式控制按压力。
[0070]接着,说明通过如此构成的校平器设备100进行板材I的矫正时的动作。
[0071]在使校平器设备100作为辊式校平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向校平器主体10装配第一辊盒20而构成辊式校平器。此时,使张紧辊单元40a、40b的中央的张紧辊42位于上升位置而形成为向板材I不施加张力的状态,将从未图示的开卷机放出的板材I向图1的箭头方向搬运,通过由校平器主体10和第一辊单元20构成的辊式校平器进行板材I的矫正。
[0072]在辊式校平器中,能够利用第一模式及第二模式这两个模式进行板材I的矫正。在第一模式的板材I的矫正时,不利用张紧辊单元40a、40b向板材I赋予张力,且不发挥夹紧辊功能,向装配于校平器主体10的第一辊盒20的上整平辊22与下整平辊26之间插入板材1,通过驱动机构1a的电动机52,经由万向接头53以及驱动传递机构29的小齿轮嵌套29b及万向接头29a而驱动上整平辊22及下整平辊26,由此一边搬运板材I,一边通过压下工作缸14a及14b向上整平辊22与下整平辊26之间的板材I施加压入力,从而向板材I赋予弯曲。因此,基本上仅是基于整平辊22、26的压入量会影响矫正效果。此时,板材I的压入量的上限由整平辊22、26的转矩决定。
[0073]在上述第一模式的矫正中,板材I变薄而屈服应力增大时,需要大的压入量,但压入量存在极限。因此,在第二模式中,通过出侧的张紧辊单元40b的夹紧辊46、47按压板材I而施加拉拔力。由此,对板材I的传送进行辅助,对整平辊22、26的转矩进行补充,因此能够增加基于整平辊22、26的压入量。因此,能够进行更薄且屈服力大的板材I的整平矫正。此时的按压力可以通过压辊44、45的液压伺服机构进行控制。
[0074]然而,当板材I更薄且屈服应力更大时,在辊式校平器中,利用第二模式也难以充分地矫正。而且,在薄板材的情况下,与厚板材相比,容易产生边缘波、中浪、宽度方向的翘曲,但是在辊式校平器中难以进行它们的矫正。
[0075]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第一辊盒20从校平器主体10拆下,装配第二辊盒30,进而使张紧辊单元40a、40b的张紧辊工作,向板材I赋予张力,由此构成张力校平器,通过第三模式进行板材I的矫正。
[0076]关于此时的第一辊盒20与第二辊盒30的更换,参照图13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中为了简化而省略轨道的记载。第一辊盒20装配于校平器主体10,从第二辊盒30存在于待机位置72的图13 (a)的状态起,形成为在第一辊盒20的下盒20b预存有上盒20a的状态,如图13(b)所示,使用适当的移动单元而通过车轮在轨道基体65的轨道上移动而向待机位置71移动。并且,如图13(c)所示,从待机位置72起使用适当的移动单元使第二辊盒30在轨道基体65的轨道上移动,而在主体10内装配在规定的位置。由此,能够进行使用了第二辊盒30的基于张力校平器的整平动作。
[0077]这样,在基于校平器主体10和由第二辊盒30构成的张力校平器的第三模式下的板材I的矫正时,使张紧辊单元40a、40b的中央的张紧辊42下降至下降位置而向板材I施加张力的状态下,向第二辊盒30的上整平辊32与下整平辊36之间插入板材1,通过驱动机构1a的电动机52,一边经由万向接头53以及驱动传递机构39的小齿轮嵌套39b及万向接头39a来驱动上中间辊33及下中间辊37,一边通过压下工作缸14a及14b向上整平辊32与下整平辊36之间的板材I施加压入力,通过伸长和弯曲来矫正板材I。此时,通过压辊44、45向板材I施加按压力,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张力。压辊44、45通过液压伺服机构,以避免施加必要以上的力的方式控制按压力。
[0078]在基于张力校平器的第三模式中,通过张紧辊单元40a、40b赋予张力,由此板材I容易适应整平辊32、36,且由于是小径辊,因此与辊式校平器相比,能够增大压入量而增大板材I的向整平辊32、36的卷绕。因此,能够矫正利用辊式校平器无法矫正的薄且屈服应力大的板材。
[007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台校平器设备,能够使用作为辊式校平器及张力校平器,通过它们能够进行基于上述3个模式的板材I的矫正。因此,能够根据板材的厚度及屈服应力而将它们分开使用,虽然是一个设备,但能够对于极宽的范围的板厚及屈服应力范围的板材进行整平矫正。
[0080]图14表示具体例。图14是将横轴取为板厚,将纵轴取为屈服应力而表示宽度1600mm的不锈钢钢板(SUS304)的可矫正区域的图。可知与这样仅通过辊式校平器的第一模式进行矫正相比,通过利用第一?第三模式进行矫正而矫正范围显著变大。尤其是通过基于张力校平器的第三模式,薄且屈服应力高的范围的可矫正范围变宽且能够矫正至板厚0.5mm且屈服应力为1200MPa这样极薄且高屈服应力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图14的第三模式的范围与使用辊式校平器的情况相比表示宽的范围,实际上通过第三模式能够使用至虚线部分。在实际的操作时,只要基于图14的可适用范围而变更模式即可。
[0081]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相对于校平器主体10,能够拆装具有辊式校平器用的大径的整平辊的第一辊盒20和具有张力校平器用的小径的整平辊的第二辊盒30,在装配第一辊盒20时,构成辊式校平器,不使张紧辊工作,向板材I施加按压力而发挥作为辊式校平器的功能,在装配第二辊盒30时,构成张力校平器,通过使张紧辊工作而向板材I施加张力,并向板材施加按压力而发挥作为张力校平器的功能。因此,能够根据板材I的厚度分开使用辊式校平器和张力校平器。尤其是能够通过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进行板材的矫正,该第一模式是向校平器主体10装配第一辊盒20而构成辊式校平器,不利用张紧辊单元40a,40b向板材施加张力且不发挥夹紧辊功能而对板材I进行矫正,该第二模式是向校平器主体10装配第一辊盒20而构成辊式校平器,不利用张紧辊单元40a、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