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控制单元以及保护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94074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电子控制单元以及保护外壳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电子控制单元以及保护外壳
[0001]本公开是基于申请于2013年5月22日的日本申请2013-108109号的发明,并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0002]本公开涉及用于保护具备具有安装多个电子元件的电子控制电路的板状的控制基板等的电子控制单元、以及控制基板等的保护外壳。
【背景技术】
[0003]以往,作为用于保护控制基板不受外部的尘埃、雨滴等影响的保护外壳,一般使用如下类型的外壳:在用于收纳控制基板的壳体的左右侧面周壁分别设置支承导轨,沿着该支承导轨将控制基板插入壳体的内部,并在壳体安装罩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另外,考虑有代替支承导轨,而在壳体的周壁隔着与控制基板的正反面的设计上的厚度对应的间隔朝向壳体的进深方向交错地(交替地)形成多个突起部(肋),即使是板厚形成为相对于突起部的规定的尺寸间隔稍微厚的控制基板,也使其沿着肋弯曲插入,并在壳体内可靠地固定控制基板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44152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44153号公报
[0007]然而,近年,例如开发出被称为eCall单元、将车辆产生事故时与气囊的动作相关的信息或碰撞传感器、GPS接收机等的检测信息向特定的中心自动发送的电子控制单元。这样的电子控制单元,例如具备在来自车载电池的电源供给中断等紧急时也能够对应的,能够向电子控制电路供给持续电源的备用电池(BUB)。
[0008]因此,在这种电子控制装置中,因为不仅是控制基板也有保护BUB的必要性,所以认为只要能够在利用保护外壳保护控制基板的同时也保护BUB (具体而言,收容有BUB的电池组)即可。
[0009]但是,在以往的保护外壳中,因为是控制基板通过支承导轨(或者肋)被固定于壳体的构造,所以如图11(a)所示,若采用以使控制基板102与电池组103并排收纳在壳体101的内部的方式,仅用壳体101的左右侧面周壁中的一方侧的支承导轨(或者肋)固定控制基板102的构造,则无法在壳体101内稳定地支承控制基板102。由此,存在例如,控制基板102由于车辆的振动、冲击而较大地摆动,电子控制电路产生误动作、破损的担心。
[0010]另外,如图11(b)所示,若将收纳电池组203的电池用外壳与壳体201的上部设置为一体,则因为保护外壳整体成为L字状,所以例如,当在车辆设置保护外壳时,因为兼顾设置于车辆的其他装置、部件的配置,所以壳体201的上部空出的空间容易成为无用空间。因此,例如在车辆内的有限的空间中,在设置电子控制单元时,有整体的布局复杂化这一担心。
[0011]此外,若将电池用外壳和壳体单独设置,将壳体与电池用外壳并排配置,则部件件数增加,从而存在与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增加相关的担心。另外,与此相对地,如图11(c)所示,若要通过在壳体301的内部设置分隔配置控制基板302的空间与配置电池组303的空间的壁部304,并且在壁部304也设置支承导轨,来保持壳体301内的控制基板302的支承强度,则因为能够在使用模具制造保护外壳时,在壁部304设置模具的脱模斜度,所以存在与保护外壳的宽度尺寸增加、电子控制单元(装置)大型化相关的担心。
[0012]对于这些担心,本申请的申请人设置将控制基板与电池组在并排配置的状态下被固定的框架(固定框架),并且壳体的内部里侧设置保持固定框架的机构,并通过在壳体的开口部固定固定框架,来制作出在壳体内从相互对置的两侧支承固定框架的构造。
[0013]然而,如图12所示,考虑如下外壳:在固定框架403的前端部设置对在壳体401的内部里侧突出的部件(突出部)进行夹持的夹持部的结构中,例如在由于车辆振动等对夹持部(固定框架的前端部)施加朝向壳体401的底面侧的外力的情况下,固定框架403在壳体401内向壳体401的底面的方向挠曲,由此,载置于夹持部的控制基板402也向相同方向挠曲。即,有由于控制基板402挠曲,而在控制基板402的表面产生形变的可能性增加这一问题(参照图12的S)。

【发明内容】

[0014]本公开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在能够确保壳体内的控制基板的支承强度,并且避免设置相关的布局的复杂化,还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的电子控制单元以及保护外壳中,适当地抑制控制基板的挠曲。
[0015]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为,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板状的控制基板,其具有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的电子控制电路;长柱状的电池组,其收容有能够向电子控制电路供给持续电源的备用电池(BUB);固定框架,其具有并列设置用载置部,控制基板以及电池组在沿着长边方向的分界线上以邻接的状态载置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且控制基板以及电池组固定于该并列设置用载置部;以及用于收纳控制基板以及电池组的壳体。此外,壳体,具有用于供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插入的开口部、以及在与该开口部对置的该壳体的内部里侧对并列设置用载置部进行保持的里侧保持部,并且固定框架被固定于开口部。
[0016]而且,在本公开中,在这样的结构中,壳体的里侧保持部具有在该壳体的内部里侧的从底面离开的位置朝向开口部突出的突出部,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构成为,向壳体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具有在壳体的内部里侧被上述的突出部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且被壳体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弯折形状。
[0017]在这样的结构中,首先,因为当在控制基板以及电池组固定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状态下使固定框架收纳在壳体的内部的情况下,使固定框架被壳体的里侧保持部保持,且使固定框架固定于壳体的开口部,从而能够在壳体内从相互对置的两侧支承固定框架,所以能够保持壳体内的控制基板的支承强度。
[0018]接下来,在固定框架以并排配置的状态邻接地固定控制基板与电池组,所以例如能够将壳体的形状设为矩形形状,从而不在壳体的周围设置无用空间就能完成。进而也无需在壳体的内部设置将配置控制基板的空间与配置电池组的空间分隔的壁部。
[0019]在本公开中,以这样的结构为基础,容易如下这样设计:因为将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前端部设为被从壳体的里侧保持部的突出部的下表面与壳体的底面施力的弯折形状,所以在使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前端部保持于壳体的里侧保持部时,能够吸收该前端部以及壳体的里侧保持部的突出部的部件尺寸误差。由此,能够使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前端部适当地保持在壳体的里侧保持部。
[0020]而且,在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前端部(向壳体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中,将被突出部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的部分作为前端突起部,将被壳体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部分作为底面部分,从而即使在固定框架的前端突起部施加有朝向壳体的底面侧的外力的情况下,固定框架的底面部分也能够通过从壳体的底面受到的反作用力来抑制固定框架的挠曲。
[0021 ] 因此,根据本公开,在能够确保壳体内的控制基板的支承强度,并且避免设置所涉及的布局的复杂化,还能够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的电子控制单元中,通过适当地抑制固定框架的挠曲,能够适当地抑制固定于固定框架的控制基板的挠曲。
[0022]此外,在本公开中,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在载置有控制基板的状态下与其前端突起部一起对壳体的里侧保持部的突出部进行夹持的凸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对凸缘施加朝向壳体的底面侧的外力的情况下,固定框架的底面部分也能够通过从壳体的底面受到的反作用力来抑制固定框架的挠曲,由此,固定框架的前端突起部夹持壳体的里侧保持部的突出部,从而能够稳固壳体内的固定框架的保持,并且适当地抑制控制基板的挠曲。
[0023]另外,在本公开中,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也可以构成为底面部分通过对该固定框架主体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在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前端部中,不要需要加入新的部件使之接合,就能够设置被壳体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部分,从而能够实现固定框架的轻型化以及制造的容易化。
[0024]另外,在本公开中,也可以构成为,壳体的里侧保持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部,具有用于将固定框架的前端突起部向该壳体的内部里侧引导的曲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部件尺寸误差程度上,因为即使从固定框架的前端突起部的上表面到底面部分的下表面为止的距离(尺寸)比从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